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从不缺创新,欠缺的是硬科技

对投资来说,市场变化即为永恒。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局中坚守价值投资,这是每位投资人都要思考的课题。
2019-09-18 17:32 · 投资界     
   

2019年,谁能在变化莫测中洞察未来趋势,把握决胜之道?当前新形势下,股权投资行业将如何征程?创投新经济的着力点在哪里?科创板的设立对行业有哪些响?创投人应当如何抓住机遇,以不变应万变把控新经济市场的投资策略?

“2019中国创投高峰论坛暨金鱼嘴基金街区发展年会”于2019年9月17-18日在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南京厅)举办。在会上,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总经理范源、阳光融汇资本董事总经理黄升轩、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信中利资本集团合伙人万晓阳、金茂投资创始合伙人许颙良、国金投资管理合伙人严彬共同参与了由力合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唐立新主持的圆桌对话,探讨在资本变局中如何引领创新与价值坚守。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整理

对投资来说,市场变化即为永恒。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局中坚守价值投资,这是每位投资人都要思考的课题。下面进入圆桌对话:在资本局势变迁中如何引领创新与价值投资?

唐立新:今天其实参加这个论坛的嘉宾比较多,话题也有一定的针对性,我会从不同角度做一个开场讨论。首先我们请今天的各位嘉宾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第一位先从南京的紫投青年才俊范总开始。

范源:台上很多嘉宾都是合作伙伴,台下业内的同仁,我是范源,来自南京市的创新投资集团,我们是一个比较新的平台,但是有比较强的历史渊源,我们一直围绕南京市政府政府领导资金以及一些直投业务开展业务布局,2018年我们重新设立了创投集团,但也是围绕着南京重点在做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这个目标,围绕着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孵化以及产业创新升级做项目引导和投资,希望通过股权的链条,资金的支持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到南京来投资,也帮助南京的产业和整个创新创业的氛围打造的更好。

唐立新:黄总代表保险界的投资机构。

黄升轩:我们是阳光保险私募基金平台,保监会系统29号文之后设立的第一家试点单位,现在管理200亿元的资金,主要围绕保险协同领域,一个是医疗,一个是科技,一个是消费,在这方面不仅从保险基金的使用上进行长期支持,另外也希望在业务上进行一些协同。

唐立新:红花需要绿叶衬,今天台上唯一一位美女。

季薇:大家好,非常高兴,因为这已经是我这个月第三次来南京了,南京的创新创业创投气氛都非常“华映”。华映在TMT的创投机构成立十年了,关于2C、2B都会在信息领域做布局,管理两期美金和五期人民币,管理规模50亿,一共投了170多家企业。我们特点还是要专注,一直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并在自己的擅长布局方向上做一些整合并购,对这些方面会投的重一些。

唐立新:熊猫资本。

李论:大家好,我是熊猫资本李论。我们是2015年底成立的比较新的一家基金,跟季总比较接近,主要做互联网领域TMT的相关投资,目前来说我们是人民币美元双币种都有,累计投了40个左右的项目,包括大家知道比较多的,在不同阶段投了美团等等。有20%的项目是来自江苏的创业者比较多一些,我也是江苏人,挺高兴回到江苏,看看有没有更多合作机会、投资机会,我相信投资人是最重要的,我们一直有一个口号,熊猫资本把你当宝,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钱的搬运工,用技术跟创新能够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好,谢谢大家。

唐立新:信中利资本的万总。

万晓阳:大家好,我叫万晓阳,是信中利负责长三角一体化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这个板块的负责人,目前在管40支基金。信中利是民营投资机构中大概存活最长,最早的一个机构了,到今年已经有20年历史,现在在管资产有470多个亿,在管基金总价值2.9个亿,我们所关注的领域除了我刚才说的,还有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互联网金融这几个板块。我这次是今年第三次来到南京,我自己其实也是常州人,江苏人,从小在江苏生活了好多年,所以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有特殊的感情,这次希望通过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感受,希望通过资本助力实体经济这个过程,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独角兽优秀企业,谢谢。

唐立新:下面请金茂的许总,南京江苏本地的创投机构。

许颙良:我是金茂的许颙良,我们是地地道道江苏本土机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金茂至今差不多成立了30多个基金,全部都在江苏;第二,我们差不多在管项目有100多个,90%都在江苏,所以我们应该说从成立至今差不多有15年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江苏扎根,深耕细作,这是我们金茂的一个特色。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金茂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由于政策因素,是最后一家在新三板的挂牌机构,也是江苏省唯一一家创投机构。后来受到很多政策影响,资本融资这一块受到了很多调整,我们一直坚持在新三板挂牌,主要原因也是我们所有的团队都认为,可以用市场规范化的一些挑战来更好的来规范我们这个行业,这也是对我们团队一种鞭策。

我们投资的这个方向领域还是以江苏产业特点为主导,第一个是121大健康,这是我们重中之重的板块;第二个是高端装备跟新材料,我们已经在省里发起了协会,协会会长就是我们董事长在兼任,也是为江苏省产业孵化培养做一个资本的平台;第三个培育的是节能环保清洁技术,这也是我们比较重要一个板块。原来金茂是以三大板块为核心,但从去年开始,我们也增加了一个创新板块,这个创新板块专注于南京市政府创新名城,在产业创新这个过程中间能让我们发挥本土机构作用的一个新的板块,所以我们现在是以区块链为核心,主要在江北新城,以政府联动来培养产业,孵化产业,这也是目前我们的一个重点布局。我们一直按照使命在履行我们的创投职责,为中国产业的创新、中国的创业者们更多发挥资本的一些力量,谢谢大家。

唐立新:谢谢,下一位是国金投资,严总。

严彬:我是来自国金投资的严彬,其实在2001年从南京东南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就创立了这家公司。我们用基金化的方式成立基金开始做投资,目前在管的有28亿人民币,整个有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大消费,包括像文娱,教育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第二个板块就是产业互联网,我们以前叫企业服务。第三个板块,也是从去年开始做的科技类的一些项目,大概是这三个板块。所以我们还是专注在A轮之前,大概今天也七七八八投了100家左右的公司,谢谢。

唐立新:谢谢,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唐立新,来自于力合资本,专门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5G领域投资机构,我对南京其实也有深厚的感情,今年来了差不多有将近20次,去年加在一起我就数不过来了,因为我们有企业在这落地,一个月一次总结会,跟各个区都有合作,在江北新区也有我们的园区。我觉得六朝古都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而且我觉得科技创新、新研发机构这些词,基本上都是南京发明的,前两天科技部也发了新文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23年前就在深圳建立了,他前身也是一个新研发机构,市场化运营研究院,由深圳市和清华大学共同建立,并在1999年成立力合资本,公司成立20年了,投资孵化了几十家上市公司,我们沿着不同的领域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的深度投资,南京非常好的政策和企业创新氛围都在吸引着像我们这样的结构来这里发展。今天台上各位和台下好多位,也都是慕南京之名来发展,南京高校也是排在前三。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做一轮探讨,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交流。

下面的一个话题是这样,因为各个机构今天参加这个论坛的人来自于不同领域,既有地方的,也有投TMT的,也有长三角一体化,又是以前从博世出来的,还有本地的团队,从国内小型投行做起来的。我是想问问各位,在今天经济下行或者说转型的背景之下,你们各自所在的领域如何发掘创新、如何引领创新?这个我想咱们从最远端严总开始。

严彬:谈到创新,其实这个词已经很多年了,从我们角度来讲,从我们自身来看,我们是从顾问现在叫投行,新型投行起家的,2001年开始,最早我们是在学校做创业者协会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在想,做创协还能再做什么,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做一家做企业服务的公司,也就是财务顾问。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一路做做做,做到2010年的时候也赚一些钱,拿了自己钱做天使投资,但最后总结一下发现都没有了。所以做投资还是要专业化的去做,从这一路来看,对我们自身来讲,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另外一个就是说,其实回到大环境上来讲,确实,过去大家就是讲商业模式,因为确实投技术,真正的创新周期也非常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其实赚快钱赚习惯了,以至于对一些真正创新型的、从零到一的东西就没那么多耐心。

回到今天这个环境下,我觉得也差不多到了这个时间点,因为过去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原始积累也好或者怎么样也好,今天我们从内容行业来讲,基本上就是真正好的内容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而不是以前你去炒个流量或者弄个大IP就一定能行,这对创新来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只是现在的环境让大家静下心来,真正去做自己要做的这些事情,不然可能像之前都是抢项目的时候,其实也不好。

许颙良:实际上创新也是现在大家都在呼唤的一个词,回到我们创投,回到我们投资的本质,我个人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对我们投资企业而言,比如说我们选的目标企业,我们关注的领域,谈一谈创新。第二个我想从我们创投本身来说,我们面临很多环境的变化,怎么在这其中保持有效的、更好的发展,如何去变化,创新?我想从这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我刚刚介绍金茂的时候提到,我们关注相对传统的行业,比如大健康,包括新材料也是偏传统一些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怎么去发现价值,或者说发现你所需要投资的对象,怎么去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体会就是——从投资的本质来说,核心东西还是在价值本身,当然有科技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从零到一,应该说无论是从目前科创板的需求也好,还是政府的需求也好,还是国家政策层面未来战略的需求也好,当然都是追求创新的。但是真正创新在实体企业里面还是很难,特别从一个传统企业的转型来看,这个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风险,真的有一些新技术突破,产品突破的过程还是很艰难的。我们在看到选择企业的时候,当然希望看到有创新的,新鲜的、零到一的高科技、硬科技,技术也好,产品也好。但是我们不能以这个作为我们判断的唯一标准。我觉得一个企业能不能长久发展,创新当然是一直追求的目标,但不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所以我们跟企业之间交流的时候,有时哪怕投资以后,交流的更多的还是关注企业,你真正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你的商业模式?你的团队?还是你的市场?

当然技术毫无疑问也是很关键的,但我觉得不是一定要拿技术来评价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这个方面你想我们投了环保领域,基本上成熟机制,有很多创新的基础,在应用市场,更多是有其他的一些市场资源整合起来,他的力量再综合组成这样一个价值;像高端装备,这个是硬科技技术的创新可能更明显一点;医疗大健康领域我们现在关注原液药,但是现在来看还是传统制造业多,新兴精准医疗,新兴创新研发还有一个过程。所以从我们这么多年的体会来说,创新是我追求的,但不是唯一的评判企业的一个标准,这是我们多年的体会。

当然了,我们也在积极培养创新,我记得我们在2015年跟江苏省政府成立了一个江苏省新材料基金,这个基金的定位基本上是为将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做培养,包括我们投了一些像石墨烯的材料、一些半导体的材料,到今天为止,私底下还在技术摸索、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还在不断支持他们。这个就是说还是结合一些特殊情况,为了一些产业的培养,产业后时代下面的发展角度。我们从去年开始,结合南京创新名城这么一个特点,我们在区块链,科技创新这一块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能发挥资本真正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这个领域里面的作用。

第二个层面是从创投机构本身来说,我们怎么去突破这个创新,还是传统这种龙头板块的模式,实际上现在因为资产原因,也面临了很多问题,我们这两年也在做一些重点思考。传统的东西当然已经形成这么多年的习惯,要改变也很难,我们能不能寻找一些新的模式创新。比如说我们在投资方式上面,基金的建设方面寻找一些新的合作方向,这两年我们在这方面也下了一些功夫,目前来看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

第一个是我们觉得创投投资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我们还是要最终回归到产业本身,产融结合,以产业为引导的投资,这个我们在做具体的探索。这两年我们跟上市公司产业基金,上市公司一些产业范围做布局,这方面我们应该说整合的还是蛮好的,获得了一些成效,我们现在前面有差不多20多亿跟上市公司成立产业基金,回到产业发展方向做服务,这是第一个模式的创新。

第二个是我们特别去南京,在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金茂跟江北新城政府成立独立基金,就为了政府培养产业、孵化产业准备做产业投资,从我们一年不到的时间来看,见效非常明显,差不多我们第一期1个亿,一年时间不到基本上都用了,最近又增加了2个亿,在进一步为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做培养,这解决了我们很多慕资难的问题。现在碰到我们同行共同的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所以我想先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吧,希望大家能引起共鸣。

唐立新:谢谢许总,请万总。

万晓阳:大家好,刚才介绍的主要是我们在负责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快速培育出一些头部的企业,那么我今天想分享的就是,我们信中利今天在看中国市场的时候可能视角和很多人都不大一样,我们首先觉得,中国的投资是一片沃土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真正的机会现在大部分都聚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等一系列的万物互联,5G等等这些词上。而我们恰恰是反过来看,万物互联的这个“物”字就是装备、设备、仪器,而在这一方面在座我相信很多专家都知道,中国在很多核心技术,核心部件,核心装备方面还是非常受制于国外的技术。比如说传感器技术,如果欧美绑起来要很多核心传感器封杀我们,我们的军工实验室、清华北大实验室立刻就开放,这些都是机会,中国一共1360多家公司,百分之六七十都聚焦在工业上。过去40年从开放到学习到市场的这个拓展,到从中国到海外,这些年我们在不断谈创新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经常谈我们的成功案例,但是很少听机构谈我们失败了多少。

我们对信中利本身投失败的企业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经验可能对我们同行是很有价值的,是什么呢?我们发现在谈创新的时候谈赛道,谈独角兽,谈高科技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点去看行业分析、商业模式的分析,这些技术常规其实都没有太难,但是难在哪呢?比如说,当你判断这个产业不错,这个技术不错,这帮创业人就去做,融资PE、VC也好,不管什么阶段都投资。但是我们发现,他们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说99%的VC都会死掉,如何让这些企业快速的成长,让我们投资人变的更成功,首先我们自己投资人要有一个价值投资的新思考,我们自己必须要有一个工匠精神去拥抱这个产业,要热爱机器,热爱制造业,要有这种情怀。

第二个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在独立赛道上的技术,如果他仅仅是这些创业创始公司和企业里面的新技术,仅仅在那个赛道上的时候他是很难快速成长的,我们通过这几年的一些实践发现,如何让这些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快速的落地,快速的成长,实际上很多技术在交叉行业里面有非常多的应用。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山东一家公司,从破产我投他一直做到今年6月份上市,他是做轨道交通装备的,我们在被投云数据,大数据计算公司时就发现,他的这套部件植入到设备里面,立刻让山东那家公司的设备成为中国最牛的物联网、大数据控制车箱,温湿度和舒适度的云计算这个最前沿的技术。其实技术本身并不是很困难,关键是要看你怎么去组合,怎么去搭建,关键在投资界,我们今天的责任不仅仅是回报商业模式这个估值,这个PE,我觉得应该需要有更多的人知道,当你看到一个领域的时候,怎么为这个被投的企业赋能。在其他的交叉领域里面,中国有大量这样的智慧。前一段时间在张家港有一个毛纺厂,我们在北京投了一个做数字化工厂的,这家毛纺厂体量非常大,设备非常陈旧,当我们把这个团队介绍到张家港,张家港政府就和当地几家企业对接,对接完成之后,清华博士还有专门做人工智能的人去看后立刻捕捉到了这个商机,如何在传统设备上进行智能化的改造,听起来就是这个传统设备怎么智能化。其实很多的做法如果你要知道能耗的话是很简单的,这个项目完成了以后,他的旧设备效率提高了20%,他的材料成本节省了5%,他减去了大概60个工人。

这些都是透过我们资本被投项目和产业赋能的有效的结合,让我们传统的企业焕发生机,这个企业可能很快就会要上市。实际上在这种传统企业里面有大量这样的机会,只不过我们一直觉得我们自己反思自己,过去从外看制造业的,觉得时间长,昨天阎总讲话非常有感受,很多民营企业,至少在中国,我们没有拥抱新科技这种传统文化。当一个新产物在中国落地的时候,这跟我在美国和德国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美国有一个新技术拿到公司尝试,你试试这个,老板说这个东西好,你拿到这我试试。但是我们所聚焦的客户都是央企和国企,每次都碰壁,这个老总说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技术,国外怎么没有这个技术。在谈创新的时候,政府又给钱又给政策又给力是非常非常的热烈拥抱我们,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创新这个过程,衍生出更好的制造更好的技术,更好的产品,更好的创新科技。但是从资本层面,更多还是比较传统的赛道,商业模式,估值,团队,而很少在横向的跨界上具有巨大的能力,说这一个技术可以在我们看到几个板块里头把他牵引到其他的产业里面去,而很快这些技术在其他产业落地的时候,就能带来巨大的价值。

我觉得作为资本,我们应该有情怀为更多产业赋能,这种赋能不是空讲,而是要通过实际案例,通过你的经验和借鉴真正为一些创新企业快速赋能,创造出非常肥沃的泥土,只有这些种子,如果土壤不肥沃,他就是会投很长时间,有些投着投着、走着走着就走死了,实际上我们现在分析觉得,中国真的是有巨大巨大的机会,特别是在我所负责的这个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我们今天讲先进制造,高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非常的混淆,我今年看了江苏去年评的16家工厂叫做智能制造,但是实际上在所谓的智能制造的理解上面我们还有很多的误区,我看了其中三家,就是我当年在德国博世看到过的工厂,这个编程自动化并不是智能制造,所以在理解上面我相信通过资本和产业的对接、被投项目的对接和政府的对接,我们更重要的是来帮助我们的政府如何让我们的国家在制造业上,在实体经济上面变的更加强大,中国造,德国造,一说起德国造是世界顶级的,起码我先负责这个板块,这也是我们其中一个情怀吧。谢谢。

唐立新:下面请熊猫资本资本的李总,对创新引领您可以做一点分享。

李论:风险投资,很多时候大家看重投资但没有看重风险,所以我们一直认为真正的机会或者创新,其实在今天这个时间点都离不开技术做支撑,简单的模式创新可能不太有未来跟市场,或者对资金消耗太高你的效率会很差。第二我们坚持独立判断,我们是一家中早期机构,我跟严彬大概是投了最早期的,我们这些中早期机构能够挣到钱或者带来回报的前提是我是反共识的,到一个阶段产生共识的时候投进去是挣不到钱的。所以所有的创新都要以技术为依托,第二个方面就是反共识,这是我们一个核心。我们主要投的领域其实就是消费,很窄,虽然最近有7个亿的人民币,1个亿的美金,但是我们就是投消费,我们可能也会给互联网投,但是具体还是改变他的销售关系,改变人货连接。中国最近有很多创新,从O2O到互联网金融,这两年恰恰看到了在泡沫之后中国产生了大量以技术为基础,以大量资本密集为基础,非常好的创新。比如说我们认为在传统的上一代的连锁企业之内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公司,中国自己会有瑞辛咖啡,虽然有很多争议,但是发展架构和方式都是跟上一代不一样的。

这些公司一旦做成做通在全球范围都会带来全新商业机会,把中国乃至全球的所有的跟消费相关连锁产业重新构建一下,包括大量生鲜领域里面的创新,时间关系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唐立新:季总,您在TMT行业也有很多感悟,请您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季薇:我觉得创新这个词跟风投是共生的。没有创新,创业何在;没有创业,风险投资机会何在。过去十年是中国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十年,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么多机会,去陪伴企业成长和创新。当然为什么最近大家特别强调创新,我觉得是因为经济有下行压力,同时,经济成长有三个主要的驱动因素,第一个引领,第二个是管理,第三个就是创新。大家有共识,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丧失,如果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饱和,那么管理和创新对于整个经济发展就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刚刚几位提到技术引领创新,产业化、在线化、数字化有非常大的机会,5G发展对物联网也带来很多创新机会。因为投TMT比较多,所以我同时会关注到,其实很多创新未必是革命性的或者颠覆性的,微创也有很大的市场。

比如紧跟行业变化,你能够更好满足某一类用户的一个特定的需求,其实你在这个行业内会有蛮多的服务跟产品创新机会。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们投了一家公司微盟,年初在香港上市,四五年前崛起的时候遇上微信红利、社交平台红利机会,同时也正好是移动支付爆发的时候,所以整个电商行业从淘宝、京东这样中心化流量,开始朝社交平台去中心化的流量获取方式转移。他关注到了整个流量的变化,帮助零售等其他企业通过社交获客,做精准营销。微盟的崛起其实就是抓住行业变化机会,帮助企业去更好地做营销服务。

当然现在它的业务更加多元化,所有的服务都是融合的,接下来会对某些垂直领域,比如中国的零售、餐饮、教育这些万亿市场,去做垂直Sass,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我们设立这样一个产业基金,也是为了做专业投资,也是希望在这些我们看好的领域内去生根,同时在企业创新过程当中更好地为他们提供资本方面的帮助。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产品方面的一个小小的创新,其实就有很大的市场。大家都知道跑步机健身器市场,中国的产业链兴起特别晚。中国很多跑步机是销售给2B端,比如健身房。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叫小乔跑步机,主打年轻人市场,年轻人租房子经常要搬,对跑步机的可折叠性就有要求。基于此他们对跑步机某些特征进行改进,主打轻便、可折叠、高颜值,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同时他又对跑步机提供实时直播的健身内容,让运动不再枯燥,而是一个能在线跟其他健身爱好者去一起运动、互相鼓励的过程。

创新这个词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仅是技术引领有颠覆性,在行业环境变化的时候、在充分挖掘人群需求之后,也会有很多创新的机会。特别中国的消费领域其实是非常分层的,极其多样化,基于地域、收入、教育水平、年龄、兴趣等,都会有很多可以满足这些细分人群需求的好应用、好服务已经或者将要涌现。

最后想讲关于创新,我自己的一个思考。这个没有对错,但基于近期的观察我特别有感触。创新往往会引起某一种程度的失序,他打破某一种行业秩序或者法律法规制定的秩序,比如说这两年的P2P。创新产生发展过程中,管理是滞后的,可能某些从业者的行为突破了法律界限,或者比如最近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我的感受就是,如何去包容创新、如何进行及时监管——特别在现在变化非常快的环境下,对政府和管理者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是我在投资中观察到的,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探讨。

唐立新:谢谢季总精彩分享。我觉得中国互联网发展20多年来中国其实在这些模式方面真的从来不缺乏创新,包括像我们的支付宝,微信,在全世界来看都没有像中国这么发达,90后、00后他们玩的东西我们现在都看不太懂。中国在创新方面是非常强的,当年做短信服务的时候讲到,中国不缺能吃苦的人。在硬科技方面我们是有所欠缺的,所以东西都是跟衣食住行所相关,衣食住行当中也是若干年前发展起来保险行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巴菲特一方面在做价值投资一方面在做保险,中国的保险阳光保险也是非常知名的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也会有涉及健康、科技等等,所以请您也做个介绍。

黄升轩:我觉得创新正当时。也许是人均劳动力成本上升,大家说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我是不太赞同这个观点的。在中国人口红利还存在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口基数在这么大一个市场里面,做任何创新模式,创新产品,他都会支持这个产业。我们讲到创新都是要靠企业家,要靠科学家,要靠人去做,我们最近看到我们在投不管是像商汤公司还是很多制药企业,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成熟科学家或者创业者,他们回来释放创新能力和机制有非常多的机会,通过人的创新力量,技术的储备在产品上进行突破。举个例子,我们投了也是跟南京相关的一个企业叫新型科技,他们在南京做了一个项目,上次创始人过来跟我们交流,江苏高速看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可以实时看到江苏省内高速所有摄像头,各位把手机打开就可以看到实时交通情况。这个当时我们竞标的时候同时有一个国有科技公司竞标,他们报了四五亿的订单,我们报了不到一千万。大家看这个效果非常非常好,用云计算推动实现效率,国有是去改变这些基础的东西,科技所创造的价值不到1000万和几个亿的一个差距,这也是我们江苏高速的。

另外,提到中国人口红利,其实在我们保险公司我们投的是偏中后端的机会,我们觉得创新还有一个来源是趋势型机构和结构型的机构,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很重要领域就是医疗,医疗我们看到趋势型的创新机会,一个叫新支付,一个叫新模式,一个叫新技术。医疗在这个阶段当中,在支付端的推动就是保险,社保已经不能支持以后,商保推动,这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保险科技还推动了原有整个医疗体系的变革,新模式就不用说了,比如说我们投的比较多消费型医疗,比如说齿科、眼科,这些在销售升级过程当中并不是纯粹制作治疗的而是大家要更好,更美。新技术就不用说了,精准治疗新的医疗程序。

还有一个我们在消费领域怎么看趋势型的新机会?我们叫新品类,新渠道,新科技。新品类比如说我们看到很多新鲜消费出现了,我们投了一个宠物消费机构,宠物消费在20年前都没有,这个行业就10年出来,10年当中带动创新型品类非常重要。从线下到线上,线上到微信,微信到社区然后通过新的渠道去触达客户这样也非常多的创业机会。还有新客群,我们现在主流客群已经到了95后,00后,他们看的东西跟我们不一样,中国企业的投资人我们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创新,看重模式创新,趋势型和结构型机会创新,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多,需要我们发掘。

唐立新:其实南京作为现在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一个新城,政府给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和这方面的推动,范总做紫投总经理,请你从选择方向和选择团队方面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范源:其实讲创新,我们这个平台的名字里就有创新这两个字,我们应运而生的背景也是做创新特质,创新头脑这样一个角度来推动。刚刚听到各位嘉宾分享有两点。第一个投资是在并没有一线的创新,我们依托于团队,依托于我们发现的团队相关因素,和资本相关的手段来推动这个创新更快速更高效发展,从这个模式上讲,风险投资这么多年到现在模式上也没有多少,一直在比较传统的在运作。有没有可能在整个行业运行角度和方向上会有一些创新?当然这和整个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势都有关系。从我们自己角度来说,我觉得其实我们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和各位投资机构些许有些差别,我们在创新生态的营造和创新头脑的培育上,我们需要发挥更好更多的作用,刚刚唐总也提到,从方向上,第一个我觉得要呼唤的是政府作为现在这个市场相对有斥资能力提供方,应该有更强的定力和更强做长期的意愿,都需要有长时间段的考虑,不是三年五年是十年甚至二十年。

大的背景上下,南京关注行业领域和在座各位关注都是非常贴近,在座都是合作伙伴,还是围绕有特色的方向。集成电路以及生物医药,包括高端的装备制造以及与此相关以科技为驱动的产业领域都是我们所关注的。刚刚讲了资金这一方面,从我们自身投资角度上来说,我们承担更多投资业务,也是从创新主导和培育角度上,我们觉得需要创新去做。其实往前走对于无论什么样的资金,什么样的投资人来说都会有一定压力,这个时候政府资金的角度需要有一个更普惠的角度来支持我们所提的创新的领域,创新的产业和创新的团队来支持他们发展,这是有效的,可能都不太会进入天使投资人的这个视野。

从未来结合过去一些年的发展,从长期的方针定位角度上讲,这样投资也逐步看到了整个我们所关注领域和方向,早期其实简单就是开个奶茶店做个服务,做个文创都有,现在更多是我们有高校的团队,高校的教授,然后一起来做一些非常有技术含量,非常硬科技的,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创新去做的。高校模式支持产业发展。还有一个要提到的更远更高更长投资就是具有颠覆性的这么一个技术。这个我觉得也是从这个政府资本角度上来说应该支持。我们切入点不是特别一样,但是是为我们投资机构,为我们创业团队和企业做一个更好的这种氛围环境和土壤的培育,这样也是能营造一个更有竞争力的这样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布局。

唐立新:好,非常感谢范总的介绍。今天下午大家做了一个相对人比较多的圆桌对话,意犹未尽,但是分享了很多感悟。南京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他们现在在引导基金方面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刚才讲了不论说他的长三角一体化,还是他在这个长江经济带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资金人才这个优势,政府都给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税收、政策的稳定性、人才的安置,都有更多的帮助,我想会有更多的项目,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金到这片沃土上开拓,今天感谢大家。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909/44660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