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跨境寒潮后的2.0时代,颠覆者来自中国

这一模式有何独特之处?又为何能逆势而行?投资界记者专访了InnoSpring董事长及总裁刘万枫及InnoSpring(硅谷)总经理王笑,试图理清其中关窍。
2017-11-20 09:57 · 投资界     
   

  2016以后,跨境投资再也不“火”了。

  政策紧缩,影响人民币出境;之前几年硅谷的“独角兽”们估值虚高,忙不迭进场的投资人们暗自都有些悔意;一轮又一轮的泡沫散去之后,来自中国的资本没有了此前的强势姿态。根据Bloomberg数据,2017年的前四个月份,来自中国的跨境资本收缩了67%,达到了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大幅度。

  然而在一片萧条的跨境投资大背景下,投资界在硅谷看到了一抹亮色。

  一家位于Palo Alto的孵化器,凭借一种全新的“Unicorn Farming”(培育独角兽)模式,系统化、规模化地孵化优质科技项目,业绩耀眼:团队在培养出三家上市公司、三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之后,短短四年内,孵化及投资出了三个估值超过10亿人民币的Pre-IPO公司,一个估值超过十亿美金的硅谷独角兽公司Pluralsight、以及如drive.ai等多家硅谷热门创业公司。

  这家孵化器不仅有着独特的跨境创新模式,同时拥有重要的中国产业资源,其控股母公司创源InnoSpring(后文简称InnoSpring)位于中国上海,定位是“产业创新服务系统运营商”。

  这一模式有何独特之处?又为何能逆势而行?投资界记者专访了InnoSpring董事长及总裁刘万枫及InnoSpring(硅谷)总经理王笑,试图理清其中关窍。

  YC代:机会在深入产业垂直整合

  十二年了,Y Combinator这个硅谷最著名的孵化器,经历了开天辟地的初期,接连孵化出Airbnb、Dropbox、Stripe等百亿乃至千亿美金市值独角兽的中期,终于走到了此刻:一年孵化项目数量超过1000家,然而最近几年能长成此前三巨头规模的公司数量是,零。

  为什么?

  不论是Google、Facebook崛起,还是YC自己孵化的Airbnb等公司,都搭乘着web时代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潮。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共享经济,这些轻量级的技术,可以在简陋的车库用低成本实现早期的成长积累,并在资本介入后进一步扩大。

  可如今的赛道是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每个行业都觉得自己可能是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然而这些技术项目想要变成一个伟大的公司,道阻且长。技术的打磨、产品商业场景的探索、供应链的整合、传统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这些全都解决之后,它们也许才能最终立足于市场、获得客户认可。

  “再也没有‘颠覆者’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已经被巨头占据,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大公司称霸了整个app store……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新兴热点方向往往更青睐已经拥有规模与雄厚资本的机构。”今年十月,著名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的文章中写道。

  这也许就是YC再也孵化不出来新的Airbnb的原因。而回想起文初提到的跨境寒潮,也许它并不一定来自于中国资本出境的政策,而是整体硅谷早期投资的困境,映射到了这些积极参与跨境投资的中国投资者身上。

  早在2013年InnoSpring成立之初,刘万枫及其团队就感受到了这一点——面对如今的创业生态,过于简单的孵化器加速器模式正在失去竞争力。

  如今热门赛道里的创业公司,往往面对着极长的产业链,以InnoSpring最先布局的生物医药领域为例,新药的前期研发投入极高,产业化周期很长。而传统孵化器、加速器擅长的是往往提供资本支持、创始人网络关系和公司运营建议,基本帮不上什么忙。

  然而假如资源提供方集中耕耘某些垂直领域,这类创业公司能够获得的助力却能以几何级数增长。

  凭借在科技创新服务领域多年的历练和积累,结合近年来创新产业的种种趋势,Innospring团队逐渐确认了一件事:创新服务的未来在于深挖产业资源,垂直整合。

  于是一个新的产业创新系统逐渐成型——它在垂直行业里进行深度耕耘,融合技术、产业资源、科研资源及政府支持,涵盖从发现技术、筛选验证技术,到实现产业化的全过程,并且自己就能够盈利。

跨境寒潮后的2.0时代,颠覆者来自中国

  InnoSpring国内第一个产业园区南通创源科技园

  在这个系统里,InnoSpring(硅谷)是一个在创新项目云集高地的“探测仪“,发掘有潜力的项目。在全球范围内,InnoSpring还建立了7个创新中心,包括孵化器、科技园等多种形态,并通过一个统一的“产业创新服务引擎”来进行支撑。

  “如果把InnoSpring总部运营的产业事业部比作操作系统的后台程序和核心数据库,那么各个创新中心就是操作系统的界面。界面是丰富多彩的,内核却一定是统一而高效的。”刘万枫这样解释这个系统的运作机制。

  科研、产业结合打造垂直产业孵化体系

  这样一个系统在运行时,往往在科研、产业、政府资源方面能获得更大的助力。

  以生物医药为例,近十年来,InnoSpring选择小核酸技术作为切入点,通过整合研发、投资和政府资源的形式,搭建了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

  在研发方面,InnoSpring参与投资、建设了昆山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并管理运营着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在昆山市政府的持续支持下,在十年的时间里,小核酸技术从一个实验室成果,逐渐走向小核酸制药产业。

跨境寒潮后的2.0时代,颠覆者来自中国

  2008年10月,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奠基。2015年底,瑞博生物旗下QPI-1007小核酸药物成为首例获得中国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的小核酸1类新药。

  七年,对于中国制药产业和一个全新的制药方向来说,这个速度大大高于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自2008年起,InnoSpring团队与瑞博生物团队及其创始人梁子才博士合作,在昆山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和技术平台,并组织了国内小核酸领域的数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研究。这个小核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聚集了小核酸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形成辐射效应,也就此带来了一个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小核酸产业集群。

  小核酸产业基地的成功运营,为InnoSpring找到了锲入生物医药产业的入口,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的项目。

  截至发稿,这个创新体系已经孵化了近60家生物医药类创新型企业,总估值超过100亿人民币,产出了4个进入三期临床阶段的1类新药、1个3.1类新药、1个3类植入器械。这60家企业里,有三家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独角兽”公司:瑞博生物(小核酸制药)、吉凯基因(转化医学)、泽璟生物(创新药)。

  除了生物医药以外,相似的布局也已经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建筑产业中完成。专注于垂直领域,让他们能够有效连接数百个行业导师、上百家VC合作伙伴及近百家企业合作伙伴,在每个细分领域搭建出网状的资源结构。

  迄今为止,InnoSpring的产业创新服务系统积累的案源超过6000个,孵化企业超过300家,旗下孵化及投资企业总估值达到30亿美金。在InnoSpring已投资的60多家公司里,屡屡能看见投资回报20倍、60倍甚至100倍的公司。

  批量制造独角兽,需要模式创新?

  虽然数字耀眼,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最值得借鉴的,也许是这家公司的“模式创新”理念。

  “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发现案源,靠的是投资人的经验、洞察,甚至于一点运气,未来的投资,将更多依靠于知识、资源设计和体系。”刘万枫对投资界说道。

  这也是他们创新的根本理念——从发现案源,变成了主动“创造案源”。

  换句话说,他们改变了传统投资及创业服务的模式,通过深入产业链、组合资源、设计项目、聚焦垂直行业,成功地做到了通过有效的孵化系统来“制造标的”。

  而这样的创新,还能带来体系内的进化版本。

  以InnoSpring孵化出的吉凯基因为例,这家公司本身已经估值超过10亿人民币,是基因研究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此基础上,InnoSpring与吉凯基因合作,共同打造了一个转化医学孵化平台,驱动生物医学、尤其是癌症早期诊疗的进一步创新。

  这一体系整合的医生资源包括中国300多家三甲医院7000多名医生。这个体系成型后,不仅能发现项目,还能“组装”项目,再用工业化的方法,把技术或者临床发现,规模化地做成产品。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术创新类创业项目来说,核心在于识别和产品化。这个转化医学平台把二者整合成一套专业化的机制,把技术创业变成可规划、可预估和可控制的过程,能大幅度降低创业风险。”王笑解释道。

  刘万枫对投资界说,个案上的成功固然引人注目,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搭建的创新体系。

  “这种创新体系是一种更有效的孵化和加速模式,它本身就是一项创新,保障我们不仅能在个案上取得成效,而且能够批量复制。”

  这样的系统出现后,才能真正做到“稳定地产生优质项目”;投资时,有效的孵化系统也给投资业务提供了内在视角,与过去程式化的尽职调查相比,提高了对风险点的把控;从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也能够通过其积累的资源、技术和平台,进一步反哺系统,推动了系统的自我完善及升级。

  重新定义“跨境”

  系统性创新哲学,让InnoSpring确立了有效的全新孵化模式,而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跨境这件事真正变得有价值。

  正如上文提到,2013年InnoSpring成立后,第一个设立的子公司就是位于硅谷的InnoSpring(硅谷),这也是硅谷首家中美跨境孵化器。

  这家孵化器在跨境这一概念上做了众多基础的工作,比如辅助中国企业拓展美国市场、帮助美国企业在中国落地等,是drive.ai、墨迹天气、Trustgo等初创企业背后的重要推手,孵化器本身也被斯坦福大学“全球创业课程”列为唯一的中国案例。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给跨境带来了新的思路。

  “跨境创新服务模式本身最需要被创新,升级到‘2.0版本’,这才是我们在硅谷这些年获得的启发。”王笑对投资界说道。 

跨境寒潮后的2.0时代,颠覆者来自中国

  左起: InnoSpring(硅谷)总经理王笑、InnoSpring董事长及总裁刘万枫

  2014年,InnoSpring与小核酸制药行业领军企业、也是从InnoSpring体系成长起来的瑞博生物合作,共同设计了一个全新的跨境技术及市场合作方案,推动瑞博生物与美国第二大小核酸公司Quark共同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

  瑞博生物和Quark把各自最好的三个小核酸药物拿出来,通过这个合资公司共同运作。在这一全新的跨境合作框架下,仅用了短短2年的时间,一个当时只有临床前期数据的新药,就达到了中国的临床三期。2年的时间,用400万美元的资本,创造了1亿美元的价值。

  瑞博夸克的模式,为跨境创新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将创新与市场资源进行交叉配置,提升落地效率。

  中国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而且在中国,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其产业规模和体系的完整性,都令人惊叹。

  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国的大国地位正在强化。世界也期待着“中国方案”的提出。在全球化的创新发展领域,是否也存在着“中国方案”?以InnoSpring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创新服务先行者,正在努力开辟新道路、构建新模式,引导创新活动与产业实现更紧密的结合,服务实体经济,创造生产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711/423073.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