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事必躬亲、感觉恐惧、前路曲折,投资人创业后说:太苦了!

“做投资人很多时候是高高在上的,毕竟是给钱的甲方,有自由的时间,不需要在办公室。创业后,变得完全不一样,背负的责任更大,而且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无穷创投的创始人李刚强发出感叹。
2017-05-18 09:39 · 猎云网  竹子   
   

  大学毕业后我就对自己说,十年后我一定要给自己干。”

  从武大毕业后,李华兵先是在深圳和北京漂了五年,2004年进了清华读国际MBA,两年后,他加入了汉能国际集团做投资相关的业务,之后又自己创立了千淘资本

  但这似乎不是李华兵想要的生活。

  与其投资帮助别人实现梦想,干嘛不自己创业?坚定转型念头后,李华兵舍弃掉光鲜的投资人身份,开始创业。从车品汇、哈哈拼车51用车,李华兵也曾在创业路上留下过自己的光环。

  2014年10月份,51用车产品上线。元旦后,51用车开始正式对外宣传。上线不到半年,51用车就拿到了百度领投的千万美元C轮融资。

  尽管到现在打车之争的战局已经结束,但为了梦想踏上未知创业路的并不止李华兵一人。

  在娱乐圈,流行演而优则唱;同样在创投圈,流行创而优则投。不过,也有那么一群人选择逆流而行,从“高大上”的投资职业,转而投入苦逼创业生涯,李华兵只是其中一个。

  图:猎云网整理到的投资人创业名单

  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加入创业行列,数一数,雷军王功权柳青傅盛……例子比比皆是。而其中大多数人在创业前早已实现财富自由。到底是什么在召唤着这些投资人,让他们奋不顾身投入创业的浪潮?创业后的日子又有何不同?

  VC vs 创业

  VC的一天是怎样的呢?

  把各大投资人的说法汇总下来,最重要的是看项目看项目看项目,看新闻看博客,其他的可选行程大致包括研究行业、管理团队、去活动当嘉宾或评委、约其他投资人喝咖啡、开会、攒局、赶飞机等等。

  可以说,如果能做到高层,当VC是一种“闲云野鹤式”的工作方式,没有人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业绩,不用打卡,只需要管理好自己,投出好项目

  再反观创业者的一天呢?

  不久前和一位同样是投资转型的创业者许先生聊天到中午时,我们在公司旁就近找了家餐馆。看着菜单,他点了烹饪时间最短的沙拉和面条。随后,又指着一道炒菜问服务员,“这个出菜速度快吗?快就要不快就算了,重点是一定要快!”

  在创业前,许先生也有过美好时光,除了工作,他靠着股票完成了财富自由,每天可以花大量时间看书学习。但创业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合作邀约、员工面试,一些重要的家长客户还需要亲自打电话去谈,各种工作一股脑的都压了过来。

  “哎,事情太多了!”他感叹道。

  这种忙碌感只是众多创业者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很多工作都是无法逃避的:组建团队、确定模式、打磨产品、建立机制……有各种细小的事情等着你去处理,从早到晚连轴转。

  对多数创始人而言,从创业的*天起,几乎每天面对的都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甚至当遭遇压力和困惑时,创业者只能做安慰别人的人,即便自己也需要安慰、需要开导,所有的方向只能靠他摸索,因为他就是公司的指明灯。

  已过知命之年的王功权在创办青普旅游后,是如此形容自己的创业路的:

“原本以为我做了17年投资,天天指导别人创业,已经看得很清楚,但打理青普就像生第二个孩子,每一块尿布都省不下来,每一瓶奶都要喂下去。”

  创业之后

  做投资和做创业有什么区别?

“做投资人很多时候是高高在上的,毕竟是给钱的甲方,有自由的时间,不需要在办公室。创业后,变得完全不一样,背负的责任更大,而且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无穷创投的创始人李刚强发出感叹。

  做投资时,只需要考虑公司的战略+融资就可以了。而创业后要考虑人员的招聘、团队氛围、今天员工的士气怎么样,心态怎么样、考勤诸如此类。

  做投资时,常建议创始人可以这样做或那样做,战略很美好,但实施很困难。投资人一句话,创业者可能要消化三个月。

  李刚强表示,刚开始创业时,自己有过这样一种状态——不够接地气,这种不接地气是因为不知道经营一个企业要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挑战。

  而这种状态,或许是从投资转型创业的一种共鸣。

  柳青离开投行加入滴滴后,曾经非常焦虑不安,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融入团队、能否达到投资人的要求。

  为此,她做了大量调研,每天花16小时和程维交流,彻夜不眠的回复所有微信、邮件。更者,她甚至把自己所有的名牌衣物都小心的藏了起来,只因怕和O2O公司接地气的属性不合。

  她想用这一切,帮自己快速找到创业的感觉。最后,柳青终于和滴滴团队磨合默契,加入半年后帮助滴滴完成了7亿美元的融资,并主导了滴滴快的合并。

  雷军是另一个非常成功的从投资人转型创业的例子。

  雷军是最早投身移动互联网的一拨人,在做天使投资人时,他在移动互联网、电商、社交等多个领域连续投出多个业界知名的案子——拉卡拉、UCWeb、凡客诚品、YY、乐淘、多玩、多看等。

  这但这些都不是雷军自己的事业。

  2010年年初,雷军正式创办小米,当时雷军刚过40,正是不惑之年。雷军自己说,小米是他最后一次创业,是积累了20年的商业经验之后,“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测验。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

  强如雷军,谈起关于创业感悟,他也表示,创业真不是人干的事,都是阿猫阿狗干的,一个正常人*不会选择创业。因为一旦选择创业,就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压力、困惑、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是看不起,真正能走向成功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成了铺路石。

  我们还询问了一些“前投资人”的创业感受,基本都是大倒苦水:

“在创业前,有时面对创业者的固执,并不是太理解。而现在明白了,创业是没有退路的,必须走下去。”

“创业之后开始感到恐惧。而你必须将这份恐惧藏在心底,在员工面前保持镇定。”

“虽然是从投资圈出来创业,但我们融资就很容易了吗?并没有。我有时做梦也会梦到公司融不到钱。”

“以前周末的聚会时间,现在变成了加班。即便是周日,可能也需要坐在飞机经济舱的位置,忍受着旁边人的体味,跑去见客户谈生意。”

  创业为何

  为什么要创业?这可能也是无数创业者夜夜叩问自己的问题。

  对于背后的驱动因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4类:

  1.为了成就感

  常在岸边走,也想湿下鞋。即便看惯了创业场上的风风雨雨,不少投资人还是有一颗想创业想自己做事的心。

  或许,从一个理性的旁观者,到投身于旋涡中心,看自己最后能否有所获,是一种更大的诱惑。将一件事从想法做到成功退出,其成就感是其他事情难以比拟的。

  2. I'm much better

  作为投资人,往往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创业方向和团队。但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好的方向比靠谱的团队多。某位投资界老司机曾说,每天看几十甚至上百份创业计划书,*关就要淘汰掉其中的98%,其中很多计划连赢利点都没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寻找一个靠谱的团队,或者攒一个团队执行,还不如自己做来得放心。

  3.创业基因被重新唤醒

  实际上,企业家跟投资人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很多投资人原来就是做企业的,因为各种原因退居到二线,时间一长,又按捺不住想出来重新创业。

  通过投资经历,获取了更多资源,也看过经历过不少经验教训,会有更大的成功几率。哪怕最后失败,比起草根创业也不会有太大伤害。

  4.赚大钱,创业优于投资

  一位曾在多家投资机构任职,最后出来创业的创始人算了一笔账:一个10亿的基金至少需要20-30人,二十多个人的团队管理资金人均成本50万的话,光成本就要1000多万,按照市面正常管理费点数10亿资金可以收取2000万,再扣掉一些募资费用,其实剩不了什么钱。

  所以大多数投资机构并没有太多红利可分。尤其对于底层的投资经理而言,薪资水平在行业内实在不算高。既然如此,如果的确看到了机会,为什么不去做呢?说不定最后就干了一票大的。

  5.为更好的投资做铺垫

  现在的投资行业充满着年轻气息,部分投资人还没有经历过周期、没有经历过失败,也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这可能会导致忽视困难,对未来过于乐观。

  如果创业之后再做投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因为有过教训,对于细节很会清楚,更看预测创业公司可能遇到的问题,甚至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解决。

  每一份选择,都指向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在走完这条路之前,你很难知道前面到底是荆棘密布,还是鲜花盛开。

  为什么要从光鲜的投资行业下海创业?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一个让自己敬重自己的理由,创业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猎云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