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他从同学和校友身上挖金矿 最高回报7000倍 最高十年成就百亿身家

从1994年起,龚虹嘉创立或投资的企业超过15家,它们很多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隐形冠军。这些投资给龚虹嘉带来巨额的财富,仅海康威视一家,至今获利就超过7000倍,身价也猛增至180亿元,被IDG誉为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
2016-07-17 10:05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在投资界,龚虹嘉是个另类的存在,其风格让很多人看不懂。
  他不喜欢凑热闹,所投的项目在当年都不被看好,甚至被认为很荒唐;他的创业团队大多出生草根,没有海归,没有名校MBA,很多是同学和校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称“土八路”的天使投资人,却干出了令人惊艳的成绩。
  从1994年起,龚虹嘉创立或投资的企业超过15家,它们很多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隐形冠军。例如,1994年创办的德生是中国收音机*;2001年创办的海康威视,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的视频监控设备供应商。
  这些投资给龚虹嘉带来巨额的财富,仅海康威视一家,至今获利就超过7000倍,身价也猛增至180亿元,被IDG誉为中国*秀的天使投资人

  天使般仁慈的心

  龚虹嘉1965年出生,中学时喜欢文科,高考曾获得全省*的满文作文,当时的志向是做记者、当律师。但后来,在老师的劝说下,他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学习计算机。这个转变为他日后的投资奠定了基础。
  以文科见长的龚虹嘉,在强手如林的工科院校毫无优势可言。但他有一个优点——热心肠,且不甘于寂寞。这对于一个天使投资人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天使投资具有高风险性,你不可能一开始就知道会赚大钱,因此,“天使投资人首先要有一个天使般仁慈的心,要真心想帮别人实现梦想。”

  上大学时,球踢得好的人都被院系的官方球队招安了。那些喜欢踢球,但水平有限的同学只能自娱自乐。龚虹嘉热心地当起牵线人,将他们组织起来,通过不断努力,到后来甚至可以和专业的球队同台竞技。

  大学毕业后,龚虹嘉跑深圳去闯荡。有段时间,几乎每周都有朋友去找他,借宿在他那里。“这些来找我的人有些我熟悉,有些其实不是很熟。”龚虹嘉说。但他们都知道,龚能够帮助到他们,这在朋友圈形成了口碑。
  这种口碑让龚虹嘉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项目。牛人身边总是围着一群牛人,当你给一个人留下好印象后,他会主动帮你宣传。这样,当他的朋友有了好想法后,会跑来说给你听。当初去投奔龚虹嘉的人,很多后来成了企业家,甚至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2001年龚虹嘉投资海康威视时,陈宗年和胡扬忠是他的创业伙伴,三人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是校友关系。创业前,陈宗年和胡扬忠一直任职于杭州52研究所,龚虹嘉最初并没有想到这个项目会给他带来巨额回报,只是想帮同学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为这个原因,龚虹嘉一直很感恩。他曾经带女儿回到母校,告诉她,老爸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跟这个学校密不可分,因为后来给他带来丰厚回报的企业家中,有很多都是自己的同学和校友。

  他还在一次有关职业与梦想的演讲中,向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验:“机会也许就在你身边,你的同学也许就是你未来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关于投资,龚虹嘉有个著名的三不原则:别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事情,我们才可以去做。这个原则跟他的性格有关,“害怕与人争抢,是我骨子里的性格。”他说。
  龚虹嘉十几岁时,正赶上物资短缺的年代,无论干什么都得凭票,吃饭凭粮票,买布凭布票,有时候甚至凭票也不行,还得排队,或者走关系。那个时候,他不愿跟人抢,父母说他,长大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
  不争、不抢,这符合老子对水的描述,也塑造了龚虹嘉的投资风格。他所投的项目很多都是冷门,在当年不被看好,甚至被认为很荒唐。
  1994年,龚虹嘉与人合伙创办德生时,收音机是*的夕阳产业,受电视的冲击,用户不断萎缩,国产品牌苟延残喘,*的只卖七八元,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龚虹嘉却决定投资建厂,他心里盘算的是高端生意。
  当时的高端市场被索尼、松下等日本厂商垄断,售价少则几十元,高则数百元。龚虹嘉在深圳某电子出口公司工作时,曾花600元买过一台索尼收音机。他经过研究后认为,洋品牌也没什么独门秘诀,无非是外观和品牌做得比较好。
  于是,他投资100万做起了收音机生意。由于竞争者少,再加上定价适中,他只动用了常规武器,打品牌,做广告,就把德生收音机做到了*,50元以上的收音机市场占有率超过70%,而大多数国产品牌根本就没想过去做这件事。

  2002年,龚虹嘉投资富年科技时,手机还处在2.5G时代,流媒体应用鲜有人提及,更没人看好。而当时正赶上H.264标准发布,尽管只是草案,但龚虹嘉认为前景广阔,于是做起了基于H.264的编解码芯片,并一口气围绕产业链成立了5家关联公司。
  进入2005年,随着手机进入3G时代,富年科技的流媒体技术受到行业的热烈追捧。
  后来,当中科院计算所找富年合作时,有位专家曾好奇地问龚虹嘉:你怎么在2002年就敢做这个事?龚虹嘉说:“等你们觉得可以做的时候,还轮得到我吗?政府投资给你,优秀的科技人才给你,想跟谁合作、想让信产部部长讲话都没问题,那我还能干啥。”
  在龚虹嘉看来,如果大家都看到一个点,你肯定拼不过更优秀的人。既然如此,为何不另辟蹊径?水利万物而不争,最后却成为*的赢家。这个道理龚虹嘉理解得很透。

  “土八路”投资人

  在很多人眼里,龚虹嘉是一个非主流的“土八路”投资人。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跟主流背道而驰,基本不投背景辉煌的创业者,相反总是找一些平凡人来干不平凡的事。
  他的团队里,没有海归,没有名校MBA。他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投资,从来不考虑对方是否有成功经验,有没有在大公司干过,而主要看他是不是有激情、有梦想、够坚持,同时在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沉淀和积累。

  龚虹嘉坦言,他之所以总是找一些“老土”的人合作,是因为不愿跟人抢,“海归和职业经理人都有好看的履历,谁都想要,我怎么可能抢得过。”

  他自认为不是最聪明的人,因此一直坚信平凡的人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事来。早在上大学时,他就组建过一支足球队。当时,各院系都有官方球队,踢得好的人都被挑走了,他只好找那些水平一般,但对足球充满激情的学生来参加。

  这样的球队够草根、够业余,别人认为他只是闹着玩,但龚虹嘉却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和实战,硬是把原本基础很差的球队,打造成一支足以跟专业球队抗衡的劲旅。
  龚虹嘉说,这件事对他的投资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这让他相信,即使是一个背景很差的团队,只要充满激情,组织得当,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这个思路后来一直贯穿他的投资生涯。1994年创建德生时,他的创业伙伴梁伟刚从一家收音机厂辞职,是那种乍一看绝不可能当总经理的人。1996年投资握奇时,他的创业伙伴是北京的一个中专老师,一点管理经验都没有,只能边学边干。
  即便是后来让他名声大振的海康威视,其创业伙伴也没有显赫的背景。陈宗年和胡扬忠是他的校友,毕业后一直在杭州52研究所任职,从来没在公司干过。但他们对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充满激情,长期沉浸于此,一心想干掉日本人占垄断地位的模拟技术。
  到2001年,他们已经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但还缺重要的编解码技术。正好龚虹嘉手里有这种技术,双方一拍即合,共同组建了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国内安防市场还不成熟,销量并不好。但随后发生的“9•11”事件,以及国内迎来十年维稳期,整个行业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站在风口上的海康威视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频频获得大单,仅重庆一地就拿下77亿元,成为无可争议的行业翘楚。

  2010年,海康威视登陆深圳A股。此后,龚虹嘉的身价不断攀升。截至目前,他持有的股份共计7.43亿股,按最新的收盘价计算,市值超过180亿元。与当初245万的投资相比,回报率超过7000倍。就这样他靠校友,赚到了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让他们自己去干

  龚虹嘉的创业伙伴大多是技术人员,他们没有耀眼的身世,但通常个性偏执,自认为有本事,一旦认为对的事情,就只认死理。
  据华商韬略了解,当初握奇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投行开出的价格是12美元,但龚虹嘉的合伙人坚持要15美元,分厘不让,最后导致整个事情被搁浅。
  面对这样一群人,怎样才能和他们搞好合作呢?龚虹嘉的办法是充分容忍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干。即使有意见不合,也不急于改变,而是通过一些事例,慢慢去影响他们。
  海康威视成立时,几个创业者脑子里没有股东的概念,他们认为,股东只要拿点管理费就行了,不应该按照股权分享利润。龚虹嘉说,这样可不行。
  此后,龚虹嘉不得不隔三差五跑杭州,给这帮人洗脑。他苦口婆心地说:股东就是我们的父母,不能因为年满18岁可以自食其力了,就不要父母,要养他们一辈子!最后,经过一番苦劝,终于把这些榆木疙瘩说通了。

  习近平使用海康威视系统与老年人对话

  龚虹嘉也不贪权,在他参与创办的十几家公司里,他一直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一旦公司走上正轨,他就会把位子让给别人,自己则另起炉灶,去做其他的事情。
  除了容忍,龚虹嘉还有一个吸引创业者的法宝——对人慷慨。当初创办富年时,他看上编解码技术天才王刚,想招对方入伙。王刚提出三个条件:*,不坐班,只在家干活;第二,先给一笔钱,保证下半辈子后顾无忧;第三,只签一年合同。
  三个条件,没一个能轻松兑现,但龚虹嘉一口气全答应了。后来,王刚不负众望,为富年立下汗马功劳,将H.264编码技术做到了世界前沿。
  为什么一群出生草根、个性偏执的人反而能成功?龚虹嘉的解释是,这些人受到的诱惑少,能够专注在一些事情上。另外,他们没有习得的路径,可以不受常规束缚,去走那些不是路的路。与之相比,职业经理人或名校高材生因为有路径依赖,很难创造奇迹。
  2002年富年做编解码芯片时,几个上海交大的博士曾慕名而来,但干了不到半年就跑了,在他们看来,这里的管理太混乱,观念陈旧,根本不可能成功。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年后全球*的芯片公司纷纷向这家公司购买知识产权。
  这些年,随着事业的成功,龚虹嘉的财富不断膨胀。在很多人眼中,他已经是有钱的大佬,但龚虹嘉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人们在计算一个人的财富时,总是看他获得了多少,而不去看他花掉了多少。当一个人用自己的钱来投资时,这个人一定是穷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