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泰康险路突围引入高盛投资招疑 谁扼住了增长势头

泰康引入高盛作为投资者,引起业界种种猜测。陈东升表示,泰康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不需要战略投资者了,估计也不会再引进保险公司做股东。高盛对于泰康而言,是财务投资者。
2011-09-29 15:11 · 英才杂志  严睿 何春梅   
   

  15年,有的公司成为传奇,有的公司成为往事;

  15年,中国诞生了全球市值*的公司,也打造了*钱的大公司;

  但是,在这一轮中国大公司崛起的浪潮中,却找不到一家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世界级公司。

  显然,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看来,“伟大”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词儿,他甚至对于自己在泰康人寿15周年庆典上所做的演讲题目中是否用到“伟大”,而反复思量。

  “我们现在只是打了一个基础,伟大,可能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就。”8月接受《英才》*专访时,陈东升用充满思辨意味的讲述方式,向记者解读了泰康的过往与将来。几天之后,陈东升以《成就伟大梦想共建美好家园》为题,在庆典上作了主题演讲。

  截至2011年6月30日,泰康人寿总资产近3300亿元,半年利润超15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超173%。而在过去的15年间,泰康人寿总资产复合增长率达51%,有效风险保额达3.5万亿,成立以来保费复合增长53%,市场占有率提升至8.2%。

  无论如何,这些数字足以廓清泰康人寿在行业中的商业企图。不过,此时以“伟大”为题,陈东升恐怕更多是意在用宏伟的愿景激励自己的团队,而非对过去15年的概括。

  因为,现实的压力,显而易见。

  2011年以来,受到宏观经济形势、银保新规、以及消费者理财偏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寿险行业整体受到冲击,增长放缓。对于专注寿险的泰康来说,新形势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尽管如此,泰康仍取得了半年规模保费超507亿的不俗成绩。

  相比财险保费同比增长16.93%,步入高景气周期,上半年寿险市场保费收入同比下降5.05%,陷入低迷之中。而根据7、8月的数据显示,寿险保费收入仍然处于下降通道之中,暂无回升趋势。

  有分析人士评论认为,寿险保费的下降也倒逼了险企加速转型。实际上,各家险企早已开始着手在新环境下的竞争准备。

  8月间,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获得保监会批准,并在上交所和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融资40亿美元。不出意外,进入I P O倒计时的新华人寿也将是继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以及中国太保后的第四家A+H上市的国内保险公司。

  除此之外,人保集团的整体上市、中国再保险集团的上市计划也相继浮出水面,进一步烘托了保险企业新一轮资本角力的氛围。

  一直以来,关于泰康人寿A + H上市的消息不断流传,但始终不见动静。今年3月间,高盛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泰康人寿102,437,603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02%,并成为泰康的第二大股东。一些业内人士也将此视为泰康人寿IPO行将不远的信号。

  不过,直到近期,陈东升才明确表示,公司将在三年内实现A+H同步上市。但“三年内”的时间表,在当下的氛围中稍显迟滞。

  “中国的保险业才刚刚步入黄金期,整个行业还会有一个加速增长的阶段。中产阶级崛起为标志的财富增长,将带来保险业专业化细分和保额保费倍增的时代。”保费增速的放缓、寿险市场的现状、竞争对手的动态,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到陈东升对于行业的判断和对泰康未来发展的自信。

  按照陈东升规划,未来5年,泰康人寿将实现“1511”工程:目标是总资产达1万亿,净资产达500亿元,净利润达100亿元,客户数量1个亿。并将全面完成集团化,包括整合保险、资产管理、不动产、创新及海外业务的拓展。

  暂时的跌宕起伏或者一帆风顺,都无法揭示一个企业成败的本质,如陈东升所说,“今天的中国企业谈伟大是一种奢侈,因为没有经过历史长河的生死摔打,根本谈不上伟大。”

  尽管陈东升和他的团队精心构筑的泰康理想才初露锋芒,但是,泰康正在描画的是中国保险大公司发展的另一种轨迹。如果真要说过去15年有什么不变的,应该是陈东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那么,前有强势的平安、国寿,后有不断崛起的行业新秀,身处狭路的泰康人寿如何应对?喜欢谈大事情、大问题、大境界的陈东升又怎样“成就伟大梦想”?在全球经济震荡、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的宏观环境下,陈东升又将以何种方式布阵“黄金期”的中国保险市场?

  为什么是高盛

  泰康引入高盛作为投资者,引起业界种种猜测。

  “泰康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不需要战略投资者了,估计也不会再引进保险公司做股东。高盛对于泰康而言,是财务投资者。”陈东升对于有评论高盛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收购泰康股份的说法,向《英才》记者明确表示了否定。

  2011年3月11日,保监会发布公告,批准了安盛人寿(AXA Life Ltd.,法国安盛集团间接子公司)将所持泰康人寿1.33亿股股份分别转让给中国嘉德(微博)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GIC全资控股)以及高盛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后,三家公司分别持有泰康人寿14.98%、10.90%和12.02%的股份,高盛成为泰康人寿第二大股东。

  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法国安盛集团是全球*的保险集团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在2006年收购瑞士丰泰集团后,安盛也间接将丰泰人寿(后更名为AXA Life Ltd。)持有的15.6%的泰康人寿股权收入囊中。而丰泰人寿则是2000年11月泰康人寿完成首次外资募股时引入的四家外资股东之一,其他三家分别是苏黎世洛易银行、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和日本软银集团。

  安盛集团在中国除了所持泰康人寿股权外,还在1999年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组建了金盛人寿保险公司(2010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协议收购安盛和五矿所持的金盛保险6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并更名为“工银安盛”,安盛持股27.5%为第二大股东)。

  根据《关于规范中资保险公司吸收外资参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已获准在中国保险市场开业的外国保险集团或公司原则上不得再投资参股中资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11月间,为了满足中国保险监管的合规要求,安盛集团不得不“忍痛割爱”,决定出售安盛人寿所持有的泰康人寿全部股权。

  “我们必须感谢过去的战略投资者在精算、风控、信息技术等等方面给泰康的帮助。这些中后台的专业技术是人家走过几百年积累下来的东西,是我们欠缺的。但中国本土市场最终还是得靠我们自己的努力。”陈东升认为,现在的泰康人寿,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去自己完善这些。

  “这个能力的核心就是团队。我们的首席财务官、首席信息官、首席风控和首席精算师,都是从全球大保险公司里找来的华人,都是行业里很资深的专家。所以,我才敢说下这个大话。”在陈东升的心里,过去的安盛是战略投资者,现在的高盛是财务投资者,这个区分非常清晰。

  可为什么是高盛?

  从2009年安盛要出售泰康股份时,市场就传闻黑石、K K R、淡马锡等私募投资巨头竞价收购泰康股权。事实上,据说K K R创始人亨利·克拉维斯和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也曾登门造访过陈东升。

  与最初的市场传闻相比,虽然高盛最终成功收购泰康12.02%的股权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当这一切落定之后,陈东升首度向媒体披露其中过程,却没有此前外界想象的那般扑朔迷离。

  “泰康对于引进新的股东有几点基本原则,一是要符合监管的合规要求,二是要有利于泰康的长远发展。确实有很多PE都来找过泰康,但是,有关外资入股中国保险公司的规定要求,外资股东应该是国外金融机构,并且需要它本国监管部门出具监管意见,PE无法满足保监会对外资入股中国保险公司的要求。”陈东升告诉《英才》记者,其实当时的选择范围有限,“无非是花旗、汇丰、摩根、高盛等大银行集团或者大投行。”

  “说高盛贪婪也好,说高盛遍体鳞伤也罢,高盛在我心目中是代表着整个人类商业社会顶峰的公司,美国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金融业是美国的皇冠,而高盛就是镶在皇冠上的那颗明珠。”陈东升毫不掩饰对高盛的“理想主义”和“国家情怀”的赞赏之情。

  一本叫做《高盛文化》的书,让陈东升对于高盛有着不同的理解。因为高盛在其142年的历史当中,数次从死亡的边缘挣扎过来,这无疑是15年来几乎一帆风顺的泰康要学习的*范本。

  但抛开高盛的理想主义、高盛的文化,作为财务投资者的高盛会给泰康带来什么样的务实价值?有市场人士认为,高盛将对泰康人寿上市提供很大的协助。

  “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泰康上市不能说要靠谁,必须用自己的业绩说话。当然,世界上*秀的公司来做你的股东,肯定对你的事业发展有好处。”

  高盛成为第二大股东后,泰康和高盛即于2011年4月签署了开展战略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开展合作以拓展其各自的业务。经过与高盛的协商,陈东升决定每年派泰康的25名高级管理人员去高盛总部培训。“我要他们记得去看纽交所,要他们去了解华尔街到底是什么,更是让他们知道未来的全球金融中心,就在北京金融街这一区,至少也是跟华尔街平起平坐。”

  在陈东升更为长远的规划中,泰康人寿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还将走国际化的道路,未来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泰康希望与高盛这样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高盛也支持泰康人寿实现其宏伟目标,这也是泰康与高盛合作很重要的一个战略想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